台灣「京兆堂」

宗親聚會時,常會談到,清明掃墓時祖先墓碑上刻著屬於自己家族姓氏的堂號,諸如多數康家祖先的墓碑上刻有京兆兩個字,這就是康氏族人的主要堂號。那麼堂號的意義何在呢?事實上,從堂號中,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祖先過去的一些歷史!

望文生義,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,主要用於區別姓氏、宗族或家族。古時候,同姓族人多聚集而居,數代同堂,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,在其宗祠、家廟的匾額上,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,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,作為堂號題寫堂名,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。「堂號」也叫「郡號」或「郡望」,因為係以行政區命名。事實上,堂號應用甚廣,不僅在祠堂,還有用在族譜、店鋪、書齋及廳堂、燈籠、禮簿等處。

相關文獻記載,康氏堂號主要有京兆、東平、會稽等三個,也有列入華山。大姓如李、王者堂號、郡望多達三、四十處,用以同姓間互相區別。台灣康氏大多以京兆為堂號者多。因為相關姓氏書籍都這麼寫。以京兆為堂號姓氏並非只有康氏,尚有申、史、宋、別、冷、杜、車、宗、段、計、韋、晁、郜、浦、象、康、舒、雍、壽、酆、黎、皇甫等姓。

京兆原是京師的別名,秦朝時設置為內史郡。漢高祖二年(公元前205年)將內史郡分為渭南、中地、河上三郡,九年廢除,復歸內史郡。漢景帝二年(公元前156年_,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。漢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,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,由京兆尹、右扶風、左馮翊共治長安城。京兆尹所屬地區約在陝西秦嶺以北、西安以東至華縣、渭水以南一帶。

至於東平源出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,治所在無鹽(今山東省東平東)。南朝宋時改為郡,治所仍在無鹽。會稽則係秦始皇時置郡,治所在吳縣(今江蘇省蘇州市),包括江南、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。漢順帝時移治山陰(今浙省江紹興)。西漢更包有浙、閩全部。東漢永建四年(129年)分吳、會稽二郡,會稽移治山陰(今紹興)。華山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。

四個堂號與郡望,大約與康氏族人聚居較多者相符,即陝西、山東。而會稽則源自唐玄宗時期靈州人(今寧夏靈武縣)因功封為泰山縣男的康植,該支傳到第三代康日知時,又以功被唐德宗封為會稽郡王,舉家南遷,到了現在紹興縣(今浙江紹興市)定居。康日知子康志睦官大將軍。討平張韶,升平盧節度使,平了李同捷叛亂,加檢校尚書右僕射,封為會稽郡公。部分康氏因而以「會稽」為堂號。

南朝宋專門為康穆設華山郡藍田縣,用來安置康氏族眾,並任命康穆為秦、梁二州刺史,其子孫亦多仕宦,康穆二子元龍、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,孫康絢亦是司州刺使。康穆一支遂世代顯赫,枝繁葉茂,人丁興旺。這應是華山堂的由來。

至於,台灣康氏宗親該以何個堂號為選擇標的,當以家族譜記載為準,否則以京兆堂為記,應不會有錯,因為這個堂號歷史最悠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桃園康氏宗親的京兆堂!(桃園市蘆竹區中福社區)桃園京兆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