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唐山公,也有唐山媽

明末清初,台灣對於大陸福建地區人民而言,是一個世外桃源。先是福建漁民以台澎為補魚之中繼站、整備站,繼之,有商人在閩台兩地進行貨物商品貿易,隨後,墾戶進入開發田林。這些行為之主角大抵為男性。即便,鄭成功入台,隨之而來的兵眾,仍以男性為主,在那個時代即呈現男多女少的社會現象。

西元一六八三年,清朝收復台灣,對台灣採取「隔絕政策」。康熙末葉起,為防台灣再成亂源,連在台灣無產業與家室的男性都不准渡台,何況女性。到台灣任職的官吏也不准攜家帶眷,家眷留在大陸形同人質,駐軍亦是如此。

其後雖有開放移民來台,頒行「台灣編查流寓例」,規定:一、大陸人民要渡航台灣,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,嚴懲無照偷渡。二、獲准渡台者,不准攜家帶眷,已渡台者,更不可在台灣成家。三、不准粵地人民渡台。

各種主客觀環境影響,使明鄭、清初的台灣人口結構出現男多女少的現象,因而有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的諺語。只是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加上地方文武官員貪腐散漫,致閩粵男性偷渡台灣普遍,使禁令成為具文,其中,也不乏女性偷渡者。

清朝究係何時開放婦女渡台,最早的開禁建議,見於雍正五年七月閩浙總督高其倬之「奏聞臺灣人民搬眷情節摺」。只是當時未能立即開放實施。最終雖接受建議,但這開禁政策並不穩定,時開時禁。

不過無論如何,從公部門政策,或偷渡行為,女性進入台灣並不可能完全阻絕。所以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這個諺語,只是描述一個特定時空的一種特別現象。

從康氏宗譜中,便可看出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這個諺語並不是鐵律。宗譜中,有多個支派即是由「開台媽」帶著兒子「唐山過台灣」,尋覓生命的另一個出口,這種精神與毅力,特別值得敬佩。包括泉州同安康曾坤娘、康凌娘及泉州惠安的康牽娘。

前者來台時間甚早,是我知最早來台的一個支派,她約在乾隆早期率子安然抵萬華落地生根,目前已傳至十二、三代,康凌娘則是筆者支派的「開台媽」。對於開台媽我們要更加的尊敬,「唐山過台灣,心肝結歸丸」,一位女性要下如此大的決心,真是不容易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