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安馬巷鎮

台灣康氏支派中,有不少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三都洪前馬巷厝,包括淡水康清芳、康儀生、康元永、康慈順、八里康文得、彰化芳苑康同等。不少支派記載馬巷厝時有不同寫法,諸如馬家巷、馬厝巷或馬巷,其實指的是同一地方。有疑義的地方是馬巷在民安里十一都,洪前在翔風里十三都。

馬巷,別名舫山,宋朝、元朝及明朝均屬民安里,稱馬家巷、馬厝巷。閩南「四大古鎮」之一,另三鎮為水頭、安海、灌口。數百年的商業重鎮,自古以來就有以「車輪滾滾,紙字千萬捆」形容馬巷「無商不富」的說法。相傳,南宋紹興二十三年(1153)朱熹任同安主簿時,見此地四通八達,遂於街牆題,「五百年後通利地,五百年前利不通」,後人建「通利廟」,自此香客不絕。

明代以前,馬巷乃「石潯沃」與「劉五店汛」之間港口,商人馬氏在此開店經商,日久,地名乃冠「馬」。據志書載,明至清初,馬巷名「馬家港」康熙八年(1669)稱「馬家巷」,後又稱「馬厝巷」。

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,劃民安、翔風兩里及同禾里的五、六、七都設散廳,稱馬巷廳,隸屬於泉州府,始稱「馬巷」,沿用至今。民國時期,全國實施「廢廳改縣」,廢除馬巷廳,理應改制為「馬巷縣」。但意外的是,當時馬巷廳並沒有被因此改制為「馬巷縣」,而是馬巷鎮改歸同安縣管轄,同安縣方面再派「馬巷縣佐」來鎮上治理。(縣佐類似今日「副縣長」)。

1955年10月,改設馬巷鄉,並歸馬巷區。1956年6月,復稱馬巷鎮。現行政區轄為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